每逢“大型”考试,心理门诊都会变得比较忙碌。比如,中高考。孩子们和家长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多种多样,但言行举止中都会透露出:紧张(焦虑)。人在面对尚未克服的困难时就会有焦灼感产生,这种焦灼感就叫做焦虑。几乎每个做过学生的人都经历过考前或者考试焦虑,其区别在于轻重程度。但是人们对待焦虑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很多人会想着赶走它——因为焦虑的体验实在不好受。
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
1.担忧、焦虑、烦躁不安、易怒;
2.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看书效率低、思维僵化;
3.坐立不安、手足无措;
4.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手足出汗、发抖、频频上厕所、腹泻、睡眠不好等;
5.个别学生在考场上出现看不清题目、看错题目、漏题丢题、动作僵硬、手不听使唤、笔误、大脑一片空白;
……
当我们身处需要自我表现的场合、且对自身表现有所期待时,就可能会受到焦虑困扰。高考是需要考生们“好好表现”的,焦虑是正常的。为什么呢?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叫做叶克斯一多得森法则,描述了焦虑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焦虑程度过高或者焦虑程度过低时的做事(考试)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虑时的做事(考试)效率最高。所以,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适度焦虑的几个好处:
1.焦虑能够让你保持学习的警觉性;
2.焦虑可以调用身体的相关能量,以应对当前的考试;
3.焦虑能保持大脑的兴奋。
基于以上原因,应对焦虑首先要学会的是正确看待焦虑,允许焦虑存在。如果因为焦虑的体验不好受,或者“心态决定成败”之类的说法让我们总是要赶走焦虑,那么,你会花掉很大一部分精力在对抗焦虑上;如果只是允许它存在,焦虑对我们的影响并不会太大,而且神奇的是,当你允许它存在的时候,焦虑反而会降低。很多人的焦虑感做到这一步就会降低到适当的程度。
很多考生正视焦虑后,焦虑所带来的结果都会很大程度得到改善。但改善不明显时,就需要了解一下引起焦虑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1.自我定位不明确,对自己的实力以及能达到的成绩没有认识或是不愿接受。比如:平常考试只是二本的水平但却一心想着上一本。
2.各种期待无法应付,比如父母的期待,老师和同学的期待,亲戚朋友的期待,甚至是自己内心的“争口气”、“不甘心”等等。
3.对考试的结果看得过于重要,认为“一考定终身”,或者“高考证明一切”。
在这些原因的作用下,内心自然会惶惶不安,无法集中精神。所以考生、家长、老师都需要先对考生自身能力做客观评估,然后定合理目标,并且在允许“失误”出现的前提下努力,也就是给孩子们一个心理缓冲地带,把高考这件事的结果变得不那么绝对,才会降低绝对的想法引起的焦虑。
还有一些焦虑背后有比较深层次的涵义,比如:怕成功、怕承担责任、为了改善家庭关系……各种可能性,这种状况可以来寻找心理医生帮忙处理(以后的文章中我会谈到)。
当出现严重的焦虑,正视、接纳根本无法做到,各种错误观念也无法改变,只觉得惶惶不可终日,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那么这时是需要来看医生用一些药的。
根据我在心理门诊处理考前焦虑的经验,我认为:在面对考试的时候,焦虑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紧张的紧张,对紧张的恐惧”,这是大部分焦虑形成的根源。所以,同学们和家长们,允许紧张存在吧,别急着处理它也别急着赶走它,愿意和它共存的心态能够在高考时祝你们一臂之力。(罗瑛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