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上常常有被“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的孩子折磨的父母跑来寻求解决之道,可是短期内又常常看不到什么好结果。而且大部分孩子也不愿意配合做长期的心理治疗,这时的父母简直要绝望了。以至于,“网络成瘾”是大部分父母认为孩子“不成材”的主要原因。这个锅背的有点冤。我们只看到他们(小到小学生,大到三十甚至四十岁的成年人)埋头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手游甚至聊天软件中,却没有看到他们内心的孤独、无助和自卑。
游戏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所有游戏都是关于智力和体力的艰苦工作,但它却是我们主动选择且乐在其中的艰苦工作。《纽约时报》说,全球人每周花在游戏上的时间已经超过32亿小时。科学杂志《心理学、行为和社会网络》发起的一次在线调查结果是,在各大公司的CEO、CFO和其他高层管理人员中,有61%的人每天会特意在工作期间挤出时间玩游戏。再看看历史,有很多地标性的建筑物都是因游戏而生的,古罗马竞技场、古希腊歌剧院,它们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用于游戏和观赏娱乐。人一直都生活在一个充满游戏和玩家的世界里。
当一个人玩游戏的时候,他玩的是什么?当然,现在中文论坛给的流行答案是“寂寞”。据说是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结果,说游戏之所以让人上瘾是因为满足了人的心理需要: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很平庸无聊,而在游戏中却可以呼风唤雨横扫千军。
为什么会出现此类“成瘾”行为?你自己是这样的状况或者身边有这样的人,那么可以对照以下几条看看:
1、 除了游戏,还有什么可以让你(他/她)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2、在什么情况下你(他/她)会觉得自己还不错甚至挺棒的?
3、你的人际关系怎么样?有要好并且可依赖的朋友吗?
4、你过得怎么样?喜欢现在的状态吗?
5、感觉过得不好或者状态不佳时,你会怎么办?
这几项问题就是平常我在心理门诊面对所谓“网络成瘾”的人时,收集信息的来源,而他们“成瘾”行为背后的原因也隐藏在这些问题中。
我们很容易发现,此类人有一些共同特点:
1、对现状不满意。或者整体状态不满意,或者至少是有一项或者几项特别不愿意接受的“不满意”存在;
2、对这些不满意,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他们既不想面对,也无力改变;
3、价值感来源很少甚至没有,通俗一点就是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不行”或者“没本事”(在网络世界中这种感觉会弱一点——也就是说在网络世界里觉得自己还不错);
4、人际关系普遍不佳,没有知心朋友或者可以依赖的人,社会支持系统不良;
5、除了游戏,没有喜欢的、愿意投入的其他事,人生单调无趣,毫无色彩。
所以,这类人往往是最不会“玩儿”的人,看似沉浸于网络世界,但他们的内心空虚而荒芜,没有价值感和发自内心的快乐,在家人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下,他们还是低自尊的,自卑的。有趣的是,和他们相反的所谓健康、正常的人往往不会沉迷于一件事,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开阔,兴趣广泛,单一的网络形式满足不了他们的探索和求知欲。
那么,怎么办?教他们“玩儿”,帮他们睁开眼睛,看看现实世界的有趣和精彩。同时,帮助他们拥有应对“不愉快”和困难的能力。内外环境都得到改变,他们自然会尝试走出网络世界。说白了,如果是学生,学习这件事是他们自己愿意做的,而不是为父母或别的什么原因,并且能够在学业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被肯定;拥有好的同学和朋友关系;有自己安抚自己情绪的渠道,也有自己的“乐子”所在,并且被允许。如果是成年人,有事业并且对职业生涯有规划而不盲目,能够解决事情,一时解决不了也不会颓废沮丧一蹶不振,有好的人际关系和支持系统,被肯定被接纳,能够自我安抚,也能向外寻找更好更健康的方式让自己快乐而满足。
咨询室中出现的严重的社交障碍、行为退缩回避、生活平淡无味无法发现生活中乐趣的来访者,发现他们早期的养育环境中没有游戏的参与,既不会跟自己玩,更不会跟别人玩,所以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对他人也不感兴趣。即使成年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却无法感受到幸福感。所以,父母们要注意了,如果你们眼中,学习最重要,孩子不能玩,也不能交朋友,那么上面的情况很有可能会在孩子的青春期、青年期出现甚至持续存在。以至于,如今有很多毕业后的大学生在家闭门不出,或者遭受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原因就在于,他们在人生这场最大的游戏中没有足够的体验和经验。
心理医生可以帮助他们,但是程度有限,而且配合度不高。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是父母,但是,很多父母自己也不会“玩儿”,他们的人生就正儿八经毫无乐趣,这个情况下还要帮助孩子,难度确实很大。可是不能因为难度大就放弃。2013年最火的游戏是《侠盗猎车手5》,它只用三天就创造出了10亿美元的销售额,已经接近北京奥运会的最终盈利,创造自游戏诞生以来的纪录。面对如此大的利润诱惑,游戏公司会绞尽脑汁、用尽手段吸引我们的孩子参与到游戏中,他们把吸引他人参与自己的游戏做为事业在努力,我们如果不用旗鼓相当的努力程度去想办法,很有可能在和他们的对阵中败下阵来。(罗瑛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