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处位置:首页 >> 健康园地 >> 正文
陪孩子长大
(2019/12/2) 来源:天水市三院 罗瑛婕
 

 

    多样化的职业结构和发达的交通,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15岁的A,初三学生,因情绪不稳定来门诊求治。家人说,孩子常常因为小事发脾气,有时就是一句话说得不对也会“闹到天翻地覆”,可是在孩子和我单独谈的时候,很多不一样的信息就暴露了出来:8岁时因父母职业关系无法被照顾,A被送到外婆和姑姑所在的城市,一起生活两年之后,母亲发现孩子情绪不好、状态不佳,便将孩子带回身边,可是父母仍然没有办法保证陪在她身边,而此时,孩子先前的情绪和人际问题已经变得严重;父母帮A找了心理医生,却无法接受让孩子服药的现实,孩子的情况时好时坏,在这三年中,孩子无数次求助,都被父母否定或者忽略,直到最近,父母觉得他们仍然没法陪在孩子身边并给予帮助,于是再次带来姥姥家,A的愤怒全面爆发,她不愿意离开自己家,可是却无能为力。A有很多少女们都有的困扰,也有很多别人没有而她独有的困扰,可是她什么都不能給父母说,“怕他们担心,怕他们生气”。

 

    18岁的B,父母从她两个月就去外地打工至今,每年过年回来待几天。她因为人际焦虑而独自求治,在治疗室里和我说了好多心事:村里像她这样的留守孩子很多,可是别人的爸爸妈妈会记得给孩子带礼物,买衣服、用品,孩子假期还会把孩子接去打工的城市玩儿,而她却只有爸妈打过来的生活费,所有一切都是自己打理;学业的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爷爷奶奶根本听不懂,只能自己解决或者憋着,时间长了就习惯了,等到病了,父母问的时候却怎么也说不出来那些在心里给他们说了千百次的话;很多问题,只要有个人听一听,拿个主意或者安慰一番,都不至于到如今无法应对……

 

    14岁的C,是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换着抚养长大的,爸爸妈妈因为工作性质,几乎没怎么管过孩子,到了初中,因为人际关系不良和学习兴趣减退的缘故,他不想再念书,这对于父母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妈妈开始陪同以及干预,但是这些做法起到的作用都非常有限。

    每位不能陪伴孩子长大的父母都有自己无可奈何的原因,但是这些原因都无法缓解孩子内心的不安全、自卑、焦虑、抑郁,以及不亲近和不信任!如果父母没有及时意识到并做出改变,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感受只会变得越来越强烈,于是有一天,发展成为疾病,影响孩子们的人际交往、学业、生活,甚至生命。

    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会好一些吗?有可能会好,好起来的孩子往往拥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并且遇到一些让他们获得成长的机会和人、关系,比如《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可是即使如苏明玉般强大自由,也有很多内心无法处理的伤口和情结在某些时候就会跳出来“耀武扬威”。

 

    29岁的D,硕士毕业,博士在读,南方沿海城市的技术人才,收入不错,自己有房子,可是这些缓解不了她时不时出现的焦虑不安;失眠好几年,因为邻居的“吵闹”和小区跳广场舞的音乐让自己心烦,她已经报过两次警;她和父母不亲近,在一起就吵架,父母无论做什么她的内心都是不满意的,可是又常常感到害怕孤独,需要他们的陪伴;她无法走入亲密关系,在对方身上获得的关怀和陪伴根本无法抵消她内心的不安和不信任,对方也觉得似乎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两个人到最后越来越远……

 

    很多家庭,孩子出生之后就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抚养,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父母借此撤出了和孩子的关系,把他们全权委托给了长辈,自己去过自己的生活,那么,问题就会出现:除非抚养者非常稳定并且足够智慧,不然这个小生命成长所需的“养分”,老人们是满足不了的,但是孩子们也会长大,结果就出现“营养不良”,生病或是(内心)虚弱,无法获得美满的人生。而最最关键的是,等到问题产生之后再来解决,往往是事倍功半,父母甚至辞去工作,放下一切,可是“好转”却迟迟不来。

    这些儿时的缺失,在长大后处理时,往往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花费很多年才可能一点一点补上;即使经过这种“后天弥补”,他们的生活却仍然无法达到那些“先天”就被满足的很好的人的状态。

    如果这世上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孩子,那么,从他/她在妈妈肚子里时,父母就需要做好准备:这个小生命,需要我一直在他/她的身边陪着长大,我的缺失会导致他们生命产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而这些伤害原本可以避免的。(罗瑛婕  供稿)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地理位置

版权所有: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