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型肺炎疫情不断发展,普通民众从刚开始的不以为然,到现在的谈虎色变,每天不断刷微信微博,关注各种网络消息,给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少部分人可出现情绪问题,如焦虑、恐怖、失眠等,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减低身体免疫力。如何面对新型肺炎的危机,如何安抚自己的心灵,增强自己的心理免疫力,听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专家们怎么说的吧!
01维持正常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
正常、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非常重要,适当的休息,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合理安排饮食,多喝水、保证新鲜水果蔬菜摄入、将肉蛋鱼奶等动物性食物加热熟透,保持适度、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活动。
02少刷手机和新闻
科技不断发展,不同于当年的非典,现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途径了解信息,打开手机,可以说各种信息不停轰炸,消息层出不穷,各种群消息不断弹出,比如有的消息说应该吃板蓝根,有的消息说板蓝根没用,让我们无所适从,徒然增加自己的焦虑恐慌情绪,影响自己心情。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放一放,可以每天定时查看手机新闻,而不是每分每秒都在刷屏。
03充实生活,转移注意力,不让自己太闲。
在不外出的情况下,可以适度选择家中的娱乐活动。平日你一定知道做什么事情会令自己开心,列出来,执行它。例如,玩一些不费脑的小游戏,多运动,深呼吸,抱抱可以慰藉你的物体,泡泡热水澡或冲澡,甚至做做家务,将家里装扮出新年的气氛,和朋友家人聊天,总之,找出可以转移注意力或者让自己愉悦的事来做。
04正视并接纳自己的焦虑恐惧情绪。
首先,要正视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情绪,面对未知的病毒,我们很难做到淡定。由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是全新的病毒,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让很多人感到,病毒“无处不在”,难以预防。所以,当我们在这样的大事件中,只要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都会自然地出现一些情绪的反应,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不要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脆弱,自己是不是意志力不够坚定等这样的自我贬低。允许自己哭一哭,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不要严苛要求自己。
05维持正常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
当我们人类处于应激状态时,身体自然都会出现一些反应,比如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好集中,身体没有力气,精力不佳;或者看到网络上介绍的新型肺炎介绍的症状,由于心理暗示,也会感到咽干咽痛,胸闷,头昏等等。首先要正视这些症状,告诉自己情绪不好,恐惧害怕焦虑担心时,就是会有这些不舒服,其次正常作息,规律生活,适量运动,转移注意力等等。如果严重持续并影响到自己的生活,需要到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就诊,由专科医生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
06最重要的:做好个人防护。
面对疫情,做好力所能及的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聚众、减少流动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级别的保护!如果出现早期的症状,比如干咳、咽痛、呼吸吃力等,或者其他不典型的症状比如乏力、身体肌肉酸痛、头昏等,可以到定点医院就诊。
07抗击新型肺炎的战士—医务人员的心理调适。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战士们,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在日夜奋战,有的医务工作者被感染,有家不敢不能回。但是医务工作者不是机器,不是圣人,也是普通人的一员,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在这样的巨大压力,以及治病救人的天职下,如何调适心理,保持战斗力量?
1.合理排班,计划在前,让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有充分的心理预期,避免临时安排工作。
2.保持适当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饮食。提供不返家的自我隔离的休息区和睡眠区。
3.保持与家人的及时联系,从家人的支持中吸取温暖和力量。
4.允许自己示弱,当感觉到无法承受压力时,请及时对负责领导诉说,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情。也允许自己在悲伤难过感动时哭泣,医生护士不是钢铁,也是人,也会有情绪,也会有不安、恐惧、焦虑、害怕。坚定地告诉自己,在这样的重大公共事件里,在这样严酷的战场上,我有这些情绪是适应环境的自然表现,等这样的应激事件结束,我会逐渐恢复的。千万不能自我贬低,甚至上升到自我价值上,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5.接受不完美和失败。医学不是万能的,医学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患者的治疗有时候不由医生来决定,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夹杂在其中。尽自己全力去救治患者,但不要在有无力感或者挫败感后,无限制地打压责备自己。
6.空余时间进行适当的肌肉放松训练,即逐步紧张及放松各个肌群,让肌肉体会紧张和放松的感觉。或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冥想、正念等。相关指导语和信息在网上可以很轻松查到。
7.按照自愿原则,可以在空隙时间进行同伴支持,即有共同经历的医务人员坐在一起,互相交谈,倾吐心声,宣泄情绪,最好有一个领导者。
8.如出现无法入睡,情绪低落、焦虑,心慌等,持续2周不能缓解,影响工作,可找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进行诊治。可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上述心理辅导为防止心理干预人员的感染,可远程进行,如语音、视频、电话等各种方法。
9.解除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家庭有困难的需要安排志愿者协助家庭生活,比如家中的老人和孩子的照顾和接送,让医务工作者可以安心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