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确诊病例不断增加,以及相邻城市也出现确诊病例的报道,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反应也和之前有所不同。有些人表现得很平静,对待疫情客观而冷静,遵守“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的原则,耐心等待;有些人似乎“不害怕”,对于铺天盖地的信息和新闻不予理会,该干嘛干嘛;有些人变得很焦虑,担心被传染、担心外面“脏”,担心家人和自己的健康……
首先,在一场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战役”中,什么样的表现都是“正常”的,无论是第一种比较健康的应对方式,还是后两种心理“防御”状态,都是我们在巨大的“威胁”下会产生的心理应激表现。常见的症状有:
情绪及认知症状——焦虑,紧张,烦躁易怒,沮丧,淡漠,缺乏自信,悲伤,恐惧;犹豫不决,记忆力下降,注意不易集中和持久,与别人交流时表达和理解困难;不信任感、不安全感、过分关注身体、对任何情况灾难化。
躯体症状——食欲差,恶心,腹部不适,腹泻,尿频,出汗,肌肉紧张及发抖,双腿乏力,头痛,胸痛,胸闷,手足无措,坐立不安;睡眠差(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多恶梦。)
如果您有上面那些症状,请不要觉得难为情,也不要害怕,这是当前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的反应。
对危险无动于衷可能比危险更危险——我们的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下,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威胁”。
其次,有些人反应过度——恐惧的心理反应比症状更早出现。
所以,我们需要对自己及家人的“反应”程度做区分:
1.轻度应激反应不影响人的日常生活。
2.中度应激反应可持续数小时,并影响人的躯体、情感和认知功能。离开险情现场一周内症状会消失。可观察到的症状有:生家人的气、在家易激惹、情绪紧张及缺乏工作动力。
3.重度应激反应常影响工作和个人职责的完成。这些反应会持续4-6周。可观察到的症状有:长期睡眠困难、自我封闭、烟酒量增加及注意力障碍。
第三,自助以及求助
1.轻度反应及部分中度反应可以通过休息、离开现场、充分知情而自动恢复。
2.对重度及有些通过休息、离开现场、认知纠正仍然难以降低的中度反应应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休息及治疗、康复措施,包括寻求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学家的专科帮助。
3.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界的同事正在全国各地采用热线、网站、现场咨询服务、写公开信及媒体讲座、采访等形式,热诚为大家服务。
在目前不建议出门的情况下,我院在保证原有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12320-5-2、0938-8221199)正常开放的同时,安排医学心理科专业技术骨干参加电话心理咨询(工作日咨询电话:0938-8365368),以保障在疫情防控期对心理危机事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作为全国“一动不动”大军中的一员,我们目前最需要做的以及最能做的就是保持合理作息以及自己创造“居家生活的乐趣”,大家可以在现有条件下,主动尝试各种活动,把“被动隔离”变成主动选择,让宅在家成为一个做些平常不太做的事情的机会,比如:读书,陪孩子做游戏(折纸、拼图,手工、画画、捏橡皮泥、下棋……),写文章,练字,依照网络指导学乐器、编织、素描……当然,还可以编故事。总而言之,除了“定时定量”通过官方渠道关注疫情消息、玩游戏、看电视、打麻将之外,我们还有很多选择可以让自己降低焦虑,从而提高目前最需要的“免疫力”,等待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