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代抗精神病药因其耐受性较好,近年来作为难治性强迫障碍的增效药物逐步得到研究。目前,SSRIs联合低剂量利培酮(1级证据)的强化方案得到了最为有力的数据支持。Komossa等在其荟萃分析中纳入了11项RCTs,包含396例受试者,评价抗抑郁药(大部分为SSRIs)联合利培酮、奥氮平或喹硫平治疗强迫障碍患者的疗效,主要评价指标为Y-BOCS评分减分率≥25%,或临床总体印象-改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Improvement,CGI-I)至少达到好转(2分)。结果显示,仅有利培酮在主要疗效结局上优于安慰剂,喹硫平只能略微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服用奥氮平则无明显获益,这与Dold等的Meta分析结果类似。
阿立哌唑作为强化治疗手段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结果。Muscatello等对40例难治性强迫障碍患者进行了一项为期16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阿立哌唑组(15mg/d)Y-BOCS评分平均减少近7分,安慰剂组则几乎没有变化。阿立哌唑组有16例完成整项试验,其中11例Y-BOCS减分率≥25%,4例Y-BOCS减分率≥35%。Selvi等将SSRIs治疗12周无效的强迫障碍患者随机双盲分配至SSRIs联合阿立哌唑组(15 mg/d,n=21),以及SSRIs联合利培酮组(3 mg/d,n=20),2组有效率(Y-BOCS减分率≥35%)分别为50%和72%,提示利培酮的抗强迫效应可能略胜一筹。
齐拉西酮一方面能够激活5-HT1A受体,拮抗多巴胺D2受体,以及抑制突触对5-HT的再摄取,具有抗强迫的药理基础,但另一方面,因其对5-HT2A受体的拮抗,似乎又存在致强迫的可能性。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尚无RCTs验证齐拉西酮在强迫障碍中的疗效。
三、谷氨酸功能异常
尽管在换用几种抗抑郁药,或是联用抗精神病药之后,仍有一部分患者强迫症状改善欠佳,这使得5-HT和DA失衡学说受到极大挑战。近年来,谷氨酸功能亢进学说在强迫障碍的发病机制中逐步得到重视。谷氨酸是CSTC环路中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已有脑功能影像学研究显示,CSTC环路中与强迫障碍密切相关的脑区如纹状体、丘脑前部、前扣带回和眶额皮质部位谷氨酸代谢活跃。并且活跃程度与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另外,强迫障碍患者脑脊液谷氨酸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也证明该群体确实存在脑内谷氨酸功能紊乱。
利鲁唑作为一种谷氨酸拮抗剂,主要用来治疗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因其能够减少突触前谷氨酸释放,并促进神经胶质细胞对突触外的谷氨酸再摄取来降低谷氨酸浓度,被学者尝试用于难治性强迫障碍的增效治疗(3级证据)。2项单臂开放标签试验分别纳入13例难治性强迫障碍患者,加用利鲁唑100 mg/d治疗,有效率(Y-BOCS减分率≥35%)可达46%和54%。但最近一项为期12周的双盲安慰剂RCTs结果却显示,联合使用利鲁唑100 mg/d治疗儿童青少年难治性强迫障碍的疗效与安慰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美金刚作为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抑制谷氨酸传导,对治疗强迫障碍也有一定效果。Haghighi等针对40例强迫障碍住院患者进行的一项为期12周的双盲安慰剂RCTs显示,SSRIs或氯丙咪嗪联合美金刚有助于强迫症状的缓解。Ghaleiha等将42例中重度强迫障碍患者随机分配至氟伏沙明联合美金刚(20 mg/d)和氟伏沙明联合安慰剂组,双盲观察8周,美金刚组有89%患者达到临床缓解,远高于安慰剂组的32%。
一项采用交叉设计的双盲安慰剂RCTs显示,单剂量静脉注射氯胺酮(0.5 mg/kg,单药治疗)治疗强迫障碍能快速起效,且疗效至少维持1周,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四、其他潜在具有抗强迫效应的药物
少量临床研究显示,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和格拉司琼、丁螺环酮、拉莫三嗪、丙戊酸钠、托吡酯、加巴喷丁、曲马多和圣约翰草的辅助治疗或许有助于治疗强迫障碍,但因均为小规模随机双盲对照甚至是开放性试验,且研究结果不尽一致,证据欠充分,仅作为临床参考。
|